礦石中的金很難獨立存在,常與其他元素及化合物伴生,主要有有機碳、硫及硫化物,砷、銀、銅、鉛、鋅、鎢、銻、鉬等。
利用箱式電阻爐(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)高溫焙燒是去除礦石樣品中碳、硫效果好的方法。那么應該選擇何種溫度?什么時間呢?如果焙燒溫度過高、時間過久,礦石樣品就會被燒結成塊甚至粘結于瓷坩堝的底部,造成礦石樣品焙燒不充分。假如焙燒溫度過低、時間短,碳、硫就不能盡除。因此焙燒的溫度和時間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。
焙燒的目的在于硫化物分解時,能充分暴露金顆粒,使礦石中的硫、砷等雜質元素能大限度以氧化物形式揮發(fā),120℃時砷已開始揮發(fā),但增溫到400℃還不夠。還需要繼續(xù)升溫徹底脫硫。
焙燒大量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,樣品應采取分段焙燒,一段脫砷,二段增溫徹底脫硫。一段焙燒由室溫升至400℃時保溫60min,然后再升至650℃保溫90min。通常在這個溫度下焙燒,金既不會損失,揮發(fā)性物質又可盡除。如果一直從室溫升溫到650℃,極易形成低沸點的砷-金合金揮發(fā)掉,金損失導致測定結果偏低。值得注意的是,燒樣過程中,稍開爐門讓空氣進入爐內,這樣燒出的樣品較疏松,無燒結現象,較好地消除了砷、碳、硫對金含量的干擾。